煎藥機:中藥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珍寶,其共同的作用和更少的副作用遭到全球廣大患者的推重.但中藥的煎煮辦法十分考究,從用具到火候,先煎后下,烊化沖服.并且煎煮費時,服用帶著不便.
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提出:"凡服湯劑,雖品物專精,修制如法,而煎藥者莽撞造次,水火不良,火候失度,則藥亦無功."
傳統的手藝煎藥辦法都是運用藥罐在敞開狀態下進行,使得煎藥質量和保留變成困惑中藥作用的兩大難題.長時刻以來,手藝煎藥質量疑問一直是困惑咱們的一大難題:一是加水量的疑問,加水量的多少應以藥物的分量、體積以醫治功效而定.
但在手藝煎藥的實習進程中,加水量相當難操控,按常規通常90克應加稅300ml,如今一貼藥多的達800克,乃至更多,體積連22cm的藥鍋都裝不下.
假如水不加夠,則藥無法煎透,水加足了,煎出的藥汁又大大超越,成果往往是連渣帶汁的都進了垃圾桶.
二是煎煮的時刻疑問.中藥通常觸及一煎二煎、文火武火的疑問,這在實習進程很難操控.
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加速,常常沒有條件或沒有時刻煎藥.煎藥機的呈現能夠說是中醫中藥史上一次較大的變革,促進了中國中藥開展.